互动的求知课堂

本文发布于:2009-12-10 来源:

 

常州市实验小学 张燕
 
    2007年5月,我校被批准加入“英特尔求知计划”项目,申请了100人次的初级课程的培训名额。为了使培训有效开展,我校派了两名老师参加江苏省科协组织的新教师培训,我是其中之一。这次培训让人耳目一新,让我没想到的是,虽然培训教材是老外(Mark.German)编的,培训方式是老外设计的,但这次培训比我以往参加过的任何一次培训、甚至是省骨干教师的培训,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——且如此特色鲜明地、如此有效地把这一理念贯穿培训过程的始终。
    我们这期培训班有40多人,给我们上课的是省级骨干教师,共有5人, 4人负责讲课,1人是项目主管。在5天的培训过程中,4位主讲老师始终在培训现场,他们分工合作,认真负责,把团队合作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    英特尔求知计划培养学生的三大目标是:技术素养、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。这一理念同样贯穿于新教师培训的全过程中。
    比如为了强调合作性,我们这次的培训就有多种分组方式:大组(8至10人),同伴(2人),小组(4至5人);且采用多种分组的方法,如:自然组合(碰巧坐在一起的);志趣相投的组成一组;随机组合(全体成员1-5报数,报到同一数的人组成一组);大项目中研究同一个问题的人组成一组。个人的想法都要在组内交流,每个问题都要在组内讨论,人人都要发表见解,人人都要参与。几天下来,本来陌生的40人差不多都互相认识了,同一大组的人几乎都熟悉了。有位老师谈感受时说:“这几天的培训,让我这个本来内向的人都开始抢着说话了!”
英特尔求知计划的培训,是以一个个活动的方式来展开的。4位主讲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始终在场,一位主讲时其他几位也会作些配合,往往一个活动结束,他会很自然地把话筒递给下一位主讲老师,并说:“下面这个活动由***老师带领大家进行”,主讲者就象讨论会的主持人,他会想方设法鼓励你发表意见,会从你即使是最平淡的发言中攫取出闪光的句子或关键词,每个问题都没有唯一的答案,有的是对思辩能力的培养,是对批判性思维的肯定。
    在培训过程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是“分享”,教材中这样要求:“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?写下你的回答。并准备在大组中分享你的观点。”主讲老师会这样问:“哪位老师有不同的观点要在全班分享?”等等。为了加深老师们对“批判性思维”这一培养目标的认识,教材安排了不少争辩题,如:命题“当儿童与同伴一起学习时,学习效果最好”,选项有“1 完全赞成,2 赞成,3 说不清楚, 4 反对, 5 坚决反对”,选择你的观点,说说你的理由。用这种没有唯一答案的命题来训练批判性思维,非常有效。
    求知计划项目中“技术素养”目标,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达成的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、活动的主持者,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,是通过同伴互助和查阅技术手册,是在完成具体的活动项目过程中习得的,如画图部分,是在完成“设计一张邮票”的活动中掌握的。
    总之,求知计划的课堂教学理念可以概括为:在培养能力、发展思维的过程中,增强合作意识,提高技术素养。

    求知计划项目,对课堂有一个基本要求,即宽余的时间(2个小时一次课)和较少的人数(40人以内)。如果在课内时间来开展活动的话,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最合适的。

文章主题词: 英特尔求知计划 新教师培训
(作者:)
评论(0)